图说:施一公作《科技共同体——应对全球性挑战》演讲 特派记者 陶磊 摄
新民晚报讯(特派记者 郜阳)“中国高水平的科技自立自强和高质量的国际科技合作是相辅相成的。中国的发展和强大会造福人类,推动世界发展,让人类命运共同体变得更加美好。”26日,在2023中关村论坛全体会议上,中国科学院院士、西湖大学校长施一公如是说。
在施一公看来,多样性、差异性极大地促进了创新,而人类命运共同体继续向前发展,则必须展开跨国界、跨领域、跨学科的合作。为此,他举了两个来自天文学的案例:一是,2016年,激光干涉引力波天文台(LIGO)科学合作组织和Virgo合作团队宣布:人类首次探测到来自约13亿年前两个黑洞合并产生的引力波信号;二是,经过全球30多家科研机构的超过200名科学家共同努力,天文学家于2019年公布了世界首张黑洞照片。
【资料图】
施一公同时也指出,大国科技竞争近年来日益加剧。“破局的关键是人才,尤其是国际顶尖人才。”他认为,人和人之间的交流是构成世界主体最根本的基石,通过人和人之间的交流、互动、流通、合作,才能让世界共赢。
施一公说,改革开放以来,我国人才对外开放程度显著增加,受益于留学,中国的科技人才储备极大地丰富,和中国本土培养的人才交相辉映。不过,在中国人才越来越丰富,对国家和世界的贡献越来越大的同时,我们也面临顶尖人才仍然匮乏的困境。我国奉行敞开怀抱,让人才自由流动,可以走出去,可以引进来。
“开放的人才政策和宽松的学术环境是特别重要的。”施一公说,研究型大学是人类文明进步的策源地、尖端科学技术的孵化器、顶尖科学家的集聚地。在西湖大学,不重论文的篇数、不重影响因子、不重论文引用率、不重人才头衔、不重获奖情况,这样的做法正在催生新的创新生态——目前,西湖大学已集聚180位来自境外11个国家和地区的科学家,与康奈尔大学、加州大学伯克利分校、芝加哥大学等26所海外知名高校建立了合作关系。
他透露,西湖大学正在研制“有望成为世界最好的抗新冠特效小分子药物”。
“在21世纪,中国科技发展不仅可以实现科技向善,也能给世界带来福祉,在新时代推动全球共赢,推动人类命运共同体向前发展。”他总结道。